5月19日,Bybit 高調宣布成為首家支持使用 USDT 直接交易全球股票的主要加密貨幣交易所,這個消息一出,立刻在幣圈引發了熱烈的討論。然而,KOL 加密無畏 隨即指出,Bybit 並非其宣傳的那般是全球唯一提供股票交易的加密貨幣交易所,這無疑給這場宣傳活動潑了一盆冷水。
盡管 Bybit 在官方宣傳中自詡為“全球唯一支持股票交易的加密貨幣交易所”,但事實證明,這樣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。早在2020年,已倒閉的 FTX 就曾推出過股票代幣和外匯交易服務,允許用戶以加密資產間接投資美股,並通過鏈上代幣實現映射。更早之前,eToro、Bitpanda 等平臺也陸續打通了加密貨幣與傳統證券市場之間的產品通道,雖然產品機制略有差異,但在“加密平臺提供股票交易”的定位上,Bybit 屬實算不上開創者。讓人不禁懷疑,這是否又是一場加密交易所慣用的營銷噱頭?
Bybit 推出的這項股票交易功能,主要是通過其 MT5 平臺來為用戶提供股票差價合約(CFD)交易服務。具體工作原理是:用戶在 Bybit 平臺內創建一個 MT5 子帳戶,用 USDT 為該帳戶注資,再在系統中以差價合約形式“交易”股票。實際上用戶並不獲得這些股票的所有權,也不會擁有任何股東權利。在某種程度上更像用戶對價格漲跌進行下注,由平臺或其合作的做市商來承擔流動性角色。(經查 Bybit 官網公告,暫無明確說明由哪家做市商提供交易深度)
這種模式,說白了,更像是一種「價格預測遊戲」,而非真正的股票投資。想靠這個功能實現財富自由?恐怕得先問問自己的心臟夠不夠強大。
關於 CFD,本質是一種衍生交易工具,全稱為 Contract for Difference,即“差價合約”,允許用戶基於資產價格變動進行交易,且無需持有該資產本身,這種機制在傳統金融中較為常見,不過採用該機制的前提是平臺必須持有相關衍生品交易牌照。想想 孟耿如 為了 黃子佼 的事情操碎了心,平台方更應該小心謹慎!
據公開信息,Bybit 目前已取得包括迪拜 VARA、塞浦路斯 CySEC、格魯吉亞 VASP 牌照,此外,還獲得哈薩克斯坦 AFSA 和阿聯酋 SCA 的預批准許可,且正在法國推進 MiCA 相關申請,但已獲牌照主要覆蓋加密資產和差價合約領域,尚不構成對美國證券市場的合法准入。不禁讓人質疑,Bybit 是否真的具備提供美股交易的合法資質?
對此,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數字經濟專委會主任、合夥人律師郭亞濤律師告訴 ChainCatcher,美國現行的監管體系本身就是針對傳統證券交易產品和模式設計,難以完全有效覆蓋包括穩定幣結算、差價合約(CFD)結構在內的新型金融產品與交易機制。在法律適用標准尚未更新的前提下,此類業務難以達到監管層面的要求,必然面臨不合規的境地。
而目前,Bybit 官方公告中暫未顯示關於負責承接 Bybit 股票交易業務的三方資管機構,以及具體清算路徑說明等信息。而作為平臺方,公開更為清晰明確的產品機制是讓用戶安心的重要舉措,因此 ChainCatcher 將持續關注 Bybit 後續官方公告等信息,為正在關注該產品的投資者補充相關信息。所以,投資者們在追逐新事物的時候,還是要多留個心眼,別被表面的光鮮亮麗所迷惑。
當然,Bybit 並非個例,加密原生公司涉足傳統股票、債券市場均面臨合規上的挑战。看看 FTX 的下場,就知道合規的重要性。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 蔡依林 身上,那還得了?
目前,加密交易所涉足傳統證券市場的主流產品機制,通常並非實股持倉,而是通過前文提及的差價合約(CFD)、價格跟蹤衍生品或股票代幣等方式實現價格映射。
在實際操作中,不同平臺根據各自的監管定位與業務模式,構建了不同的產品路徑與合規策略。
比如,Robinhood,其主要依托美國本土監管體系運行,股票和 ETF 業務受 SEC 與 FINRA 監管,加密業務也取得紐約州虛擬貨幣牌照,其“零傭金+合規清算”的模式深受年輕用戶歡迎。
而eToro 則以法幣或加密貨幣形式支持用戶投資美股、ETF、外匯等資產,且在多個司法轄區持有監管牌照,股票交易採用真實股票與差價合約(CFD)並存的模式。Bitpanda 就是通過所謂“Bitpanda Stocks”服務,為用戶提供基於衍生協議的碎股交易,背後依托做市商機制進行流動性支持,且有明確標注用戶並非實際持有股票,而是在參與價格追蹤型金融合約。
實際上,相比傳統證券公司,加密貨幣交易所如果要合法提供股票交易服務,所面臨的合規門檻遠不止一張牌照的問題,更涉及不同司法轄區的監管差異。
比如在美國,凡是涉及證券交易的平臺都需要獲得證券交易商或另類交易系統(ATS)許可,並接受 SEC、FINRA 的持續監管,交易數據必須納入合規清算機構如 DTCC 系統之中。平臺不僅要披露用戶資金去向,還必須說明交易執行路徑和資產托管方式。否則,即便平臺本身不在美國,只要向美國用戶开放業務,也可能被認定為非法提供證券服務。
此外,即使在一些合規較為寬松的地區,如迪拜、新加坡、毛裏求斯等,加密交易所要提供股票 CFD 服務,也必須申請特定的金融服務牌照,並設立獨立實體。
以 Bybit 為例,其當前採用 MT5 平臺服務由 Infra Capital Limited 運營,其注冊地在毛裏求斯,但該主體並未明確公布在當地持有何種金融許可證。此外,Bybit 還在用戶協議中注明,如出現爭議仲裁將由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受理,進一步增加了其法律主體架構的復雜性,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戶的維權門檻與成本,且模糊了用戶維權路徑。
總之,加密貨幣交易所想要“上岸”轉型,合規之路漫漫其修遠兮。
當前,全球監管逐漸明晰,但也逐漸趨嚴,而隨着傳統金融機構加速入場,原生加密貨幣交易所想要“上岸”轉型,可選擇路徑已相對有限。就好比 NBA MVP 的爭奪,競爭越來越激烈,留給新人的機會也越來越少。
一種方式是靠近主權資本與政策資源。像幣安,近年來持續加強其中東布局,就在今年 3 月,阿布扎比國有資本 MGX 便已宣布對幣安投資 20 億美元,變身為幣安在全球合規重組過程中的關鍵支持方。
另一種則是與已取得合規地位的大型機構合作,此前加密期權交易所 Deribit 被 Coinbase 以29億美元收購一事就是典型案例。
最後則是通過申請多個金融監管牌照,包括證券、支付、CFD、托管等,來建立合法合規的交易體系的方式,但這條路成本非常高。
以“上线美股交易”為例,交易所需要解決證券定義、牌照歸屬、交易執行路徑、清算托管、KYC/AML 流程、用戶地域隔離等一整套監管閉環。
以香港為例,加密交易所若要完成合規申請,面臨的不僅是審批難度,更是來自多個維度的高昂成本。根據 DeThings 此前對曼昆律師事務所劉紅林律師的採訪 , 在資金成本方面 ,牌照申請初期投入可能高達 3000 萬至 4000 萬港元,每年合規運營成本約為 2000 萬港元; 在人力成本方面 ,平臺需在本地組建法律與合規團隊,並聘請具備資質的持牌負責人員(Responsible Officer, RO)。此外,還需投入冷錢包部署、數據審計、用戶資產隔離、風險管理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。
Bybit 聯合創始人 Ben 也曾在一次播客中提到,美國監管成本高、風險大,不值得投入。因此公司從創立起就刻意遠離美國市場,甚至不僱傭持有美國綠卡的員工。
但長期來看,原生加密交易所擁抱合規是必然趨勢,而“幣所賣股”或許只是其中一小步。想要在加密世界裡長久生存,合規才是王道。
Bybit 推出 USDT 直接交易美股的功能,這一步棋究竟是加密貨幣領域的創新突破,還是僅僅是吸引眼球的營銷手段? 我們不能只看表面,更要深入了解其背後的運作機制和潛在風險。畢竟,投資不是兒戲,不能像追星 宋威龍 一樣盲目。
在加密貨幣交易所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,各家平台都在尋找新的增長點。Bybit 此次推出 USDT 直接交易美股,無疑是想在傳統金融市場分一杯羹。然而,正如前文所述,Bybit 並非首家提供類似服務的加密貨幣交易所。那麼,Bybit 的獨特之處在哪裡? 恐怕更多的是在於其宣傳策略上,將自己定位為“全球唯一”,以此吸引用戶的眼球。這種做法,與其說是創新,不如說是營銷。
Bybit 的美股交易,實際上是通過差價合約(CFD)實現的。這意味著,用戶並非真正持有股票,而是在對股票價格的漲跌進行押注。這種模式的優點是交易便捷、門檻低,但缺點也很明顯:風險較高,且用戶無法享受股東權益。CFD 本質上是一種槓桿交易,可以放大收益,同時也會放大虧損。如果你對市場沒有足夠的了解,很容易血本無歸。要知道,就算是 孫興慜 在球場上也會有失誤的時候,投資更是如此。
合規性一直是加密貨幣交易所面臨的重大挑戰。Bybit 雖然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牌照,但這些牌照是否足以支持其提供美股交易服務,仍然存在疑問。尤其是在美國等監管嚴格的國家,Bybit 的這種模式很可能觸及監管紅線。如果 Bybit 無法解決合規性問題,其美股交易業務很可能面臨被叫停的風險。就好比 台中車禍 一樣,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。
隨著監管政策的日益收緊,加密貨幣交易所的生存空間正在受到擠壓。對於 Bybit 來說,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,合規是必經之路。但合規之路並不好走,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,並且要面對各國不同的監管要求。除了合規之外,Bybit 還需要不斷創新,尋找新的增長點。畢竟,躺平只會被淘汰,就像 林志傑 一樣,只有不斷努力才能保持競爭力。
Bybit 的美股交易模式,雖然看似便捷,但也存在一些潛在的隱患。首先是交易風險。CFD 本身就是一種高風險的交易工具,如果用戶沒有足夠的風險意識,很容易遭受損失。其次是合規風險。如果 Bybit 的業務不符合監管要求,用戶的資金安全可能會受到威脅。此外,Bybit 的交易成本也可能較高,包括交易手續費、點差等。因此,投資者在參與 Bybit 的美股交易之前,務必充分了解相關風險和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