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那几年,动不动就挥舞关税大棒,现在换了个人,这招还是屡试不爽。全球资本市场跟着心惊肉跳,生怕哪天就被误伤了。但你看看A股,几次下来,似乎也习惯了这种“狼来了”的戏码,表面上“深蹲”一下,实际上呢?恐怕不少人心里嘀咕:这不就是 очередная (又一次)机会吗?港股就更别说了,外资撤离的传闻甚嚣尘上,但真金白银流出的有多少?说白了,还是那帮“聪明人”在玩弄情绪,制造恐慌,好趁机低吸筹码。这种把戏,见多了也就免疫了。问题是,这种“淡定”是真扛得住,还是纯粹的麻木?
这两年,“国产替代”这个词都快被用烂了。芯片、算力、光刻机,恨不得一夜之间全都要摆脱“卡脖子”的命运。口号喊得震天响,钱也砸了不少,但效果呢?有多少是真突破,有多少是借着政策的东风圈钱?别忘了,当年“汉芯”的教训还历历在目。真正能穿越周期的,恐怕还是得靠内需。旅游、酒店、乳业、新能源车,哪个不是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?与其把宝都押在那些虚无缥缈的“高科技”上,不如好好研究一下老百姓的腰包,看看他们真正需要什么。毕竟,科技再牛逼,也得有人买单才行。
四月是上市公司集体“卸妆”的时候,财报好不好看,直接决定了股价的脸色。但现在的财报,水分有多大,恐怕只有天知道。各种财务技巧、会计手段,能把亏损说成盈利,也能把盈利说成亏损。投资者如果只盯着那些漂亮的数字,很容易就被忽悠了。更何况,现在还有多少人真的会认真去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报表?大多数人都是听消息、看概念,跟着感觉走。这种“盲人摸象”式的投资,能不亏钱就算运气好了。所以说,财报季与其说是“照妖镜”,不如说是考验投资者智商和判断力的试金石。
数据显示,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去年都盈利了,营收和净利润也都有增长。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,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,这种平均数根本说明不了什么。那些真正能赚钱的,永远是少数头部企业,而大多数中小企业,恐怕还在生死线上挣扎。更何况,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更是巨大。银行、能源这些“躺着赚钱”的行业,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,但那些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,比如旅游、餐饮,恐怕还在艰难复苏。所以说,看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,不能只看平均数,更要看结构性差异,看行业之间的分化,否则很容易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。
说起A股的“现金奶牛”,茅台绝对是当仁不让的头号选手。年营收、利润双双增长,日赚3个多亿,简直就是印钞机。但这种“躺赢”的模式,真的可持续吗?茅台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是靠品牌溢价和稀缺性,说白了,就是靠“垄断”。但随着消费升级和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改变,白酒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年轻人不爱喝白酒,更喜欢啤酒、果酒、洋酒。如果茅台不能适应这种变化,仍然抱着“皇帝女儿不愁嫁”的心态,恐怕未来的日子不会太好过。毕竟,时代在变,消费者也在变,再牛逼的企业,也得顺应潮流才行。
四月股市,素有“变脸”的说法,之前被热炒的题材股往往开始退潮,而那些业绩扎实的价值股则会逐渐上位。今年的四月,科技股无疑是风头最劲的。政策扶持、资金追捧,各种利好消息层出不穷。但科技股的投资,风险也是极高的。技术更新换代快,竞争激烈,稍有不慎就会被淘汰。更何况,很多科技股的估值已经高的离谱,透支了未来的增长潜力。资本市场向来是“追涨杀跌”的,一旦风向转变,科技股的泡沫很可能瞬间破灭。所以说,投资科技股,既要看到机遇,也要看到风险,切不可盲目跟风。
相比于充满不确定性的科技股,消费内需似乎更稳健一些。固态电池、创新药,这些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,市场潜力巨大。但消费内需的投资,也面临着不少挑战。竞争激烈,同质化严重,企业要想脱颖而出,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。更何况,消费者的口味是不断变化的,今天喜欢这个,明天可能就喜欢那个了。企业要想抓住消费者的心,必须不断创新,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。所以说,消费内需的投资,看似简单,实则暗流涌动。
“抱紧龙头股,坐等数钱”,这是很多投资者的信条。但这种策略,真的能保证盈利吗?龙头股虽然业绩稳定,但估值也往往偏高,上涨空间有限。更何况,龙头股也不是永远的龙头,一旦出现问题,股价下跌也是非常惨烈的。对于散户来说,信息不对称,资金实力弱,很难准确判断龙头股的价值。盲目跟风,很可能成为“韭菜”,被收割的命运。所以说,投资不能迷信龙头股,更不能盲目跟风,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。
四月还未过半,股市的行情仍然充满变数。这个时候,与其盲目跟风,不如冷静下来,好好研究一下基本面,看看哪些企业真正有潜力,哪些行业真正有前景。所谓的“深挖洞、广积粮”,不是让你盲目囤积股票,而是让你做好功课,擦亮眼睛,选出真正值得投资的标的。毕竟,股市不是赌场,靠运气是赢不了钱的。只有那些真正懂投资的人,才能在股市中长期生存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