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加德女士的“独立”宣言,听起来像是末日求生手册里才会出现的口号。特朗普挥舞着关税大棒,在她口中反倒成了欧洲走向自强的催化剂?这种说法未免过于乐观,甚至有点自欺欺人。诚然,外部压力能够激发内部变革的动力,但“独立”绝非一蹴而就,更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实现的。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,任何国家或地区想要完全摆脱外部影响,都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所谓的“独立”,更像是欧洲在面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,一种略显苍白的自我安慰。拉加德呼吁在国防、能源、金融和数字等领域走向“独立”,这本身就暴露了欧洲在这些关键领域的短板。长期以来,欧洲在国防上依赖美国,能源上受制于俄罗斯,金融上受到华尔街的影响,数字领域则被美国科技巨头所主导。想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局面,谈何容易?
欧洲央行预测美国关税可能导致欧元区GDP下降,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,即使欧洲采取报复措施情况会更糟。拉加德口中的“独立”,更像是面对现实困境时的一种无奈选择。
再看看汽车产业,这可是欧洲经济的支柱之一。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,欧盟对美新车出口额虽然有所下降,但美国仍然是欧盟汽车的最大出口市场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欧洲汽车产业仍然高度依赖美国市场。特朗普的关税政策,无疑会给欧洲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。而所谓的“独立”,在这种情况下,更像是被迫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,而非主动选择。
高盛的报告可不是什么睡前故事,而是一份赤裸裸的经济预警。什么“互惠关税”,不过是特朗普政府玩弄的文字游戏罢了。高盛预计关税税率将大幅上升,这可不是闹着玩的。一旦实施,带来的将是通胀、失业和经济增长停滞的“三重打击”。
通胀,意味着老百姓手里的钱更不值钱了,生活成本水涨船高。失业,意味着更多的人失去收入来源,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。经济增长停滞,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停滞不前,错失发展机遇。这三者之间,相互作用,相互影响,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,将整个经济拖入泥潭。
最让我感到担忧的是,高盛认为市场参与者低估了关税带来的风险。这些家伙难道是生活在平行宇宙吗?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一向以“出其不意”著称,谁知道他们下一步会做出什么惊人之举?市场参与者如果还抱持着侥幸心理,认为可以通过游说或谈判来避免关税的冲击,那简直是太天真了。
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,在贸易战中,没有赢家。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,不仅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,最终也会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。而市场参与者如果对此视而不见,盲目乐观,最终只会自食恶果。
欧元区3月SPGI制造业PMI终值、3月调和CPI年率、2月失业率……这些冷冰冰的数据,背后隐藏的是欧洲经济复苏的艰难与挣扎。制造业PMI是经济的晴雨表,CPI是通胀的信号灯,失业率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。任何一个数据出现问题,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动摇欧洲经济的根基。
虽然说数据是死的,人是活的,但这些数据可不是随便看看就能忽略的。它们反映的是真金白银的经济活动,影响的是千家万户的生计。在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阴影下,欧洲经济的复苏之路注定充满挑战。
美元指数昨日震荡上行,日线小幅收涨。这能说明什么?只能说明市场的情绪是多么的脆弱和多变。空头回补、技术面买盘、良好的经济数据……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美元的反弹。但美联储降息的预期,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,始终悬在美元的头顶。
美元的反弹,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。一旦美联储真的开始降息,美元的颓势将难以避免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与其盲目追涨杀跌,不如保持冷静,理性分析,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欧元/美元昨日震荡下行,日线小幅收跌。这再次证明,市场预期对汇率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。对欧洲央行的降息预期,就像一块巨石,压得欧元喘不过气来。即使欧洲经济出现一丝好转的迹象,也难以抵消降息预期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欧洲央行如果真的选择降息,那将是饮鸩止渴之举。短期内或许能够刺激经济增长,但长期来看,可能会引发通胀、资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。对于欧元来说,前景并不乐观。
英镑/美元昨日震荡下行,日线小幅收跌。与欧元类似,英镑也受到了美元反弹的打压。不过,由于英国央行的降息预期有所降温,英镑的跌幅相对较小。
英国央行面临着两难的境地。一方面,英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,需要降息来刺激增长;另一方面,英国的通胀水平仍然较高,降息可能会加剧通胀。英国央行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,将决定英镑未来的走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