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陆

天弘基金:昔日流量之王的“中年危机”

author 2025-03-13 42人围观 ,发现0个评论 以太坊DeFiNFTWeb3元宇宙

昔日“流量之王”陨落:天弘基金的“中年危机”

余额宝退潮,天弘基金的“续命”难题

想当年,谁没在支付宝里放点钱,感受一下“宝宝”带来的小确幸?余额宝,这个名字,几乎就是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。而天弘基金,正是凭借着与支付宝的“联姻”,一飞冲天,成为公募基金行业的“流量之王”。然而,好景不长,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,余额宝的吸引力日渐式微。这对于长期依赖“宝宝”输血的天弘基金来说,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。

2018年,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还高歌猛进,一度逼近7%。可如今,你再看看,跌破1.5%都是常态。收益率的跳水,直接导致了用户的大规模撤离,余额宝的规模也从巅峰时期的1.69万亿元,一路下滑到如今的7710亿元。规模缩水带来的直接后果,就是天弘基金管理费收入的锐减。要知道,2018年天弘基金的净利润可是高达509亿元,而到了2023年,这个数字已经跌到了123亿元,五年时间,跌幅超过75%!

这就像一个靠单一爆款产品走红的网红,一旦流量退潮,立刻被打回原形。天弘基金的困境,恰恰暴露了其过度依赖单一业务模式的弊端。当“躺着赚钱”的时代过去,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,成了摆在天弘基金面前的头号难题。

主动权益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

如果说余额宝的衰退是天弘基金面临的外部挑战,那么主动权益业务的薄弱,则是其自身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在公募基金这个江湖里,想要站稳脚跟,最终还是要靠真刀真枪的实力说话。而主动权益类产品,无疑是基金公司投研能力的试金石。

可惜的是,天弘基金在这方面的表现实在令人不敢恭维。截至2024年底,其主动权益产品管理规模仅为91.57亿元,在整个公募行业中排名第16位。要知道,这可是曾经的“一哥”啊!这样的成绩,简直是颜面扫地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91.57亿元的规模,还是由55只产品拼凑起来的,平均下来,每只产品的规模都小的可怜。其中,31只产品规模低于1亿元,20只已经沦为“迷你基”,随时面临清盘的风险。

更令人唏嘘的是人才流失。2023年9月,“国民基金经理”王登峰的离职,就像一个信号,预示着天弘基金投研团队的衰落。2024年,又有李宁、陈国光、任明、谷琦彬等4位资深基金经理相继离职。这些人可都是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将,他们的离开,无疑是对天弘基金投研能力的又一次打击。

频繁的人员变动,反映出天弘基金内部管理的不稳定,投研体系的不成熟。一个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基金公司,又如何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呢?

ETF业务的“慢半拍”

眼看着主动权益业务难以突破,天弘基金也开始尝试在被动指数基金(ETF)领域发力。然而,在ETF这个战场上,天弘基金似乎总是慢半拍。

2019年,天弘基金才姗姗来迟地推出了首只ETF产品——天弘创业板ETF。要知道,这个时候,头部基金公司已经在ETF领域深耕了近10年。起步晚,意味着错失了先发优势,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追赶上竞争对手。

2024年,中证A500ETF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门品种。然而,天弘中证A500ETF的规模却只有45.43亿元,行业排名仅为第17位。与华泰柏瑞、易方达等头部机构相比,差距十分明显。

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,天弘基金似乎急于求成,试图通过“突击培训”的方式来提升ETF业务的实力。2025年1月,新聘基金经理祁世超,仅用1个月的时间,就与林心龙、刘笑明共同管理16只指数基金,其中包括5只ETF产品。如此仓促上阵,能否真正适应市场的挑战,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
“干爹”变了心?

天弘基金的命运,与蚂蚁集团息息相关。当年,正是凭借着与支付宝的深度绑定,天弘基金才得以迅速崛起。然而,随着蚂蚁集团策略的转变,天弘基金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边缘化。

2018年以后,监管部门收紧货币基金政策,支付宝被迫引入更多货币基金,天弘基金失去了独家渠道的红利。如今,蚂蚁集团已经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多家基金公司,而天弘基金则沦为了众多合作伙伴之一。

这就像一个被“干爹”抛弃的孩子,失去了最大的靠山,只能独自面对残酷的现实。

如今的天弘基金,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货币基金红利消退、主动权益长期低迷、ETF竞争力不足、核心基金经理流失……这些问题如同一个个沉重的枷锁,束缚着天弘基金的发展。面对市场的变化,如果不能迅速调整战略,补强投研短板、引进高质量基金经理、优化产品线布局,那么其排名恐将继续下滑,甚至被市场边缘化。

站在十字路口的天弘基金,未来命运究竟如何?我们拭目以待。

请发表您的评论
不容错过
Powered By Z-BlogPH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