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兴证券分析师曹奕丰的一份“增持”评级报告,将珠海港推到了聚光灯下。但仔细审视这份报告,以及珠海港自身发布的财报数据,我看到的并非全是阳光。这份“稳健”的业绩背后,似乎隐藏着一些被刻意修饰过的痕迹。
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6.1%,归母净利润却增长5.4%?这种“反常”的现象本身就值得警惕。财报数字永远是冰冷的,需要我们去挖掘背后的故事。珠海港的营收下降,真的是因为“经济增速下行”这么简单的原因吗?恐怕未必。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其各项业务的具体表现,才能看清真相。
报告中提到,珠海港积极拓展新业务,弥补了传统优势货种需求下降的影响,吞吐量甚至同比增长了15.47%。这听起来很不错,但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。港口板块营收却同比下降2.38%,毛利率也下降了2.68个百分点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珠海港为了维持吞吐量,可能牺牲了利润率,采取了更激进的定价策略,或者承接了利润空间更薄的业务。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,真的能提升公司的“抗风险能力”吗?我对此表示怀疑。
物流板块营收大幅下降39.51%,航运板块的散货和集装箱运输量也分别下降了36.10%和30.58%。面对如此惨淡的数据,报告却轻描淡写地用“降本增效”、“优化运力配置”等字眼一笔带过。难道仅仅通过“构建多式联运网络”、“开拓大藤峡航线”就能扭转乾坤?我不相信。物流和航运业务的下滑,反映出珠海港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,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不足。这些问题不解决,再多的“联动效应”也只是空中楼阁。
新能源板块是珠海港的“第二主业”,但风电业务的承压,无疑给这份“稳健”的业绩报告蒙上了一层阴影。风资源状况不佳、极端天气、电场延寿后电价下降……这些都是客观因素,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珠海港在风电领域的竞争力不足。光伏业务的增长,或许能带来一些盈利增量,但能否弥补风电业务的亏空,仍然是个未知数。而且,光伏行业的竞争同样激烈,珠海港能否在其中脱颖而出,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。
2025年一季度,珠海港的销售费用大幅下降,原因竟然是珠海可口可乐公司不再纳入报表。这让我不得不怀疑,珠海港是否在通过这种方式来粉饰报表,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。将盈利能力较弱的资产剥离,确实可以提高账面利润,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如果珠海港不能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,即使没有可口可乐,也会有其他的“可口不可乐”出现。
在文章的最后,报告不忘强调,最近90天内共有1家机构给出了“增持”评级。但仅仅一家机构的评级,真的能代表市场的共识吗?这种“王婆卖瓜,自卖自夸”的做法,反而让我觉得可疑。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,应该保持独立思考,不要被这种片面的信息所迷惑。
报告最后列出了一系列的“风险提示”,包括宏观经济不及预期、航运运价大幅波动、参股公司业绩波动、政策变化、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等等。这些风险提示看似全面,但实际上却非常空泛,没有任何针对性。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会面临这些风险,但这并不能说明珠海港的特殊性。真正的风险提示,应该是针对珠海港自身经营特点和业务模式的,而不是这种泛泛而谈的套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