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交所的上市审核委员会,一向以火眼金睛著称,这次轮到广州瑞立科密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瑞立科密”)接受审判了。这家号称国内商用车主动安全系统领域龙头的企业,眼看着就要在主板敲钟,募集资金用于研发中心升级、技术迭代和产能扩张。表面文章做得十足,可这华丽的招股书,却掩盖不住其内在的种种疑点。 深交所这次的审核,与其说是走流程,不如说是一场对企业诚信和发展前景的灵魂拷问。它不仅仅是对瑞立科密过去经营状况的审视,更是对中国汽车电子行业未来走向的一次重要预判。
瑞立科密自诩为“商用车主动安全系统市占率连续10年第一”的龙头企业,这顶帽子戴得确实耀眼。可如果仔细扒开招股书,就会发现这光环之下,隐藏着不少令人不安的真相。2022年净利润直接腰斩,从近2亿元骤降至不足1亿元,这可不是小感冒,而是足以动摇根基的重病。更让人担忧的是,其对商用车市场的过度依赖。超过80%的收入都来自商用车,一旦这个市场出现任何风吹草动,瑞立科密的业绩必然会遭受重创。这与其说是“龙头”,不如说是被单一市场绑架的“瘸腿巨人”。 深交所的问询,直指其“经营稳定性”与“独立性”,可谓是一针见血。一个真正有实力、有前景的企业,不应该如此脆弱,更不应该如此依赖单一客户或市场。瑞立科密的IPO,真的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吗? 恐怕未必。
招股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,瑞立集团是瑞立科密持股64.16%的控股股东,这层血缘关系本就让人警惕。更令人咋舌的是,瑞立集团还长期扮演着瑞立科密第一大客户和供应商的双重角色。这哪里是正常的商业伙伴关系,简直就是“既当爹又当大爷”。 瑞立科密从瑞立集团采购原材料,向瑞立集团销售产品,这“左手倒右手”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。2021年,瑞立集团及其下属企业贡献了瑞立科密近三成的收入,这难道不是严重的依赖症?更可笑的是,瑞立集团的交易不仅带来了收入,还制造了巨额应收账款,把瑞立科密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。 这种“父子店”模式,看似肥水不流外人田,实则暗藏着巨大的风险。瑞立科密的独立性在哪里?它真的能摆脱控股股东的控制,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吗? 恐怕很难。
如果说关联交易还只是小打小闹,那么IPO前突击收购瑞立集团旗下资产,就显得过于露骨了。瑞立科密竟然以高达152%的溢价,收购了净资产仅2.09亿元的温州汽科。这简直是明目张胆地向控股股东输送利益! 这种操作,看似资产重组,实则暗度陈仓。瑞立集团轻轻松松地将不良资产高价卖给瑞立科密,套现离场,而瑞立科密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。这哪里是投资,简直就是在为控股股东填坑。 这种“坑爹”的收购,不仅损害了瑞立科密的利益,也让投资者对其管理层的诚信产生了怀疑。瑞立科密真的能对所有股东负责,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吗? 恐怕不能。
瑞立科密近几年的财务报告看似亮眼,营业收入逐年攀升,净利润也水涨船高。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,这增长的背后,很大程度上是境外扩张的功劳。境外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5.36%飙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23.22%,这速度确实惊人。然而,这种增长真的可持续吗? 瑞立科密的境外业务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中东地区。俄乌冲突已经导致部分欧洲客户供应链重组,如果欧美厂商重返市场,瑞立科密的性价比优势还能保持吗?要知道,商用车主动安全系统并非高精尖技术,一旦竞争对手祭出价格战,瑞立科密很可能被打得措手不及。 海外市场并非遍地黄金,稍有不慎,就可能变成埋葬企业的坟墓。瑞立科密的境外扩张,究竟是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,还是掉入了甜蜜的陷阱? 我更倾向于后者。
瑞立科密的境外客户集中度非常高,前五大客户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收入。其中,采埃孚、尼得科等国际Tier 1供应商占据主导地位。这固然说明瑞立科密的产品得到了国际认可,但也意味着其业绩命脉掌握在少数几个大客户手中。 一旦这些大客户因为自身经营问题缩减订单,瑞立科密的业绩将直接“塌方”。2023年,某欧洲客户因资金链断裂取消了1.2亿元的订单,直接导致瑞立科密境外收入季度环比下降25%。这血淋淋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? 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,风险之大,不言而喻。瑞立科密的大客户依赖症,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随时可能落下。
除了市场风险和客户风险,瑞立科密还面临着芯片供应的潜在危机。其核心ECU芯片仍然依赖英飞凌等进口厂商。尽管瑞立科密正在推进国产化替代,但国产芯片装车试验尚未完成,短期内难以摆脱对进口芯片的依赖。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,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可能间接影响瑞立科密的芯片采购。一旦进口芯片供应受阻,瑞立科密的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。 这“卡脖子”的风险,并非杞人忧天,而是实实在在的威胁。瑞立科密能否在芯片国产化替代方面取得突破,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发展命运。
瑞立科密招股书披露,2024年,常州市祥都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1.12亿元的销售额,成为其第二大客户。一个注册资本仅220万元,且常年只有1人缴纳社保的小公司,竟然能贡献过亿元的销售额,这简直是天方夜谭。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,这家公司成立四年,至今仍未实缴注册资本。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猫腻?是虚假交易,还是利益输送?一个连220万都拿不出来的公司,凭什么能成为瑞立科密的大客户?难道仅仅是因为它是“B国家大型汽车零部件集团客户F在我国市场指定的贸易商”?这种解释,实在难以令人信服。 瑞立科密与祥都国贸之间的交易,疑点重重,极有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游戏。投资者必须擦亮眼睛,看清这看似光鲜的财务数据背后,究竟隐藏着多少水分。
除了离奇的大客户,瑞立科密的供应商也颇有看点。温州众星五金制品有限公司2023年2月才注册成立,当年就成为了瑞立科密的外协供应商。一家刚成立的公司,凭什么能迅速获得瑞立科密的青睐?难道仅仅是因为它物美价廉? 这种“速成”的合作,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利益输送。瑞立科密是否为了满足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,故意扶持一些关联企业,虚增成本,转移利润? 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,但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。投资者需要深入调查,揭开这层层迷雾,还原真相。 瑞立科密的IPO之路,充满着荆棘与陷阱。投资者需要穿透“高增长”的华丽叙事,审视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、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,以及管理层应对风险的能力。否则,很可能在这场资本盛宴中成为被收割的韭菜。